心肺復健團隊
研究方向
多年來,心臟疾病、肺炎、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分占全台十大死因第二、第五、與第七名。2004 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的大規模系統性文獻回顧表示心臟復健能確實有效的減低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的總死亡率,也因此被納入了美國心臟醫學會第一級 (Class I) 的治療準則當中。1996 年刊登在「刺絡針」(Lancet) 的系統性文獻回顧 (Systematic Review) 也表示胸腔復健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的症狀及生活品質,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在慢性阻塞性肺病 2012 診治指引中將胸腔復健列為 A 級證據力。由此可知,若想要擁有國際級的醫療水準,心肺復健的研究發展將不可或缺。
研究特色
發展目標分近、中、長程三期規劃,從基礎建設做起,打穩根基,向上發展,創造出卓越之研究團隊。
- 依各個疾病分類,建置各類患者接受心肺復健治療前後之療效分析之資料庫(如圖二所示),以作為未來研究之基礎與教學、服務之參考。
- 積極介入心臟、胸腔、呼吸照護、體重管理、健檢等團隊(如圖一所示),擴大個案數量,以利資料庫之建置。
心肺復健團隊之整合
- 心臟內科
- 心臟外科
- 胸腔內科
- 胸腔外科
- 呼吸照護
- 減重醫學
- 體適能增進
- 健康檢查
- 戒菸團隊
- 運動員訓練
心肺復健規劃—疾病
- 心肌梗塞
- 慢性心臟衰竭
- 缺血性心臟病
- 先天性心臟病
- 開心手術後
- 換心手術後
- 主動脈手術後
- 週邊動脈疾患
- 呼吸衰竭
- 慢性阻塞性肺病
- 限制性肺病
- 肥胖
- 代謝症候群
- 衰老
- 健康檢查
心肺復健規劃—治療
- 床邊復健
- 心肺耐力訓練
- 肌力訓練
- 呼吸訓練
- 日常生活功能訓練
- 工作能力回復
- 運動處方
- 營養處方
- 心理與情緒介入
- 戒菸
- 減重
- 危險因子控制
- 生活方式再教育
心肺復健規劃—療效分析
- 心電圖
- 心臟超音波
- 心肌灌流檢查
- 六分鐘行走測試
- 肺功能檢測
- 基礎代謝率
- 身體組成
- 肌力/肌耐力測試
- 運動心肺功能檢測
- 運動氣體分析
- 運動心電圖
- 運動血行動力分析
- 運動腦波圖
- 血液生化檢查
- 生活品質
- 情緒
- 日常生活功能
研究特色
團隊心肺功能測試
目前團隊心肺功能測試每年大於 200 人次(2014 年共 261 人次),心肺復健訓練每年大於 2000 人次(2014 年共 2240 人次),治療成效卓越。
接受心肺復健前後最大攝氧量變化,越高越佳(101 年 1 月至 102 年 5 月):
治療前
治療後
團隊進行中研究
- 衛生福利部遠距照護試辦計畫:「心動感」計畫(與工研院、中興保全合作)
- 心肺復健訓練與四頭肌肌力及六分鐘耐力走之關係(與台大醫院復健部合作)
- 心臟手術預後之預測因子(與附醫心臟外科合作)
- 纖維肌痛症病患之心肺功能
團隊效益與未來規劃
- Connector.
計劃申請與論文發表
每年心肺團隊申請 1~2 件計畫,發表 1~2 篇 SCI 論文。並由原本疾病復健之角色,跨足至預防醫學與健康促進領域。
- Connector.
多元團隊
完整多元團隊做為台灣之楷模。
- Connector.
建立治療基準
建立台灣最完整之心肺復健並發表做為治療基準。
- Connector.
技術研發
開發及引進最新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技術以走向世界頂尖。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