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復健學科團隊


研究方向


研究發展目標將以復健團隊之全人照護角度出發,針對神經疾病及特色,發展基礎復健資訊系統,並在一院一特色之原則下,帶領三院一起發展神經復健特色醫療。未來可應用於研究、教學、服務中。

神經復健之範疇

疾病

  • 腦中風
  • 外傷性腦損傷
  • 脊髓損傷
  • 神經元病變
  • 周邊神經病變
  • 腦性麻痺
  • 腫瘤

治療

  • 傳統復健
  • 侷限——誘發動作技巧
  • 機器人復健
  • 重複性腦部磁脈衝波
  • 經顱電刺激
  • 功能性電刺激
  • 虛擬實境
  • 科技輔具治療
  • 肉毒桿菌
  • 脊髓內貝可芬注射
  • 腦機介面

療效分析

  • 神經理學檢查
  • 近紅外光分析儀
  • 功能性核磁共振
  • 高密度腦波及事件誘發電位
  • 動作分析
  • 睡眠
  • 功能及生活品質
  • 平衡
  • 電生理檢查
  • 膀胱生理檢查

研究特色


疾病分類

依各個疾病分類,建置各類患者接受神經復健,包括傳統和先進的復健治療前後之療效分析之資料庫,以作為未來研究之基礎,甚至未來教學、服務之參考

研究計畫

完成現有研究計畫,將各種特色與先進治療整合,對於各種神經疾患者進行合併治療,並評估療效

虛擬實境

發展虛擬實境治療

科技研發

科技輔具、3D 列印與醫材之研發:透過與工程方面老師產學合作,以及復健工程暨輔具科技學會之參與,積極發展

教學

完成教學大綱之訂立及教材建置

完成事項


  • Connector.

    病歷資訊整合

    三院神經復健(含小兒復健)病歷資訊整合已展開並已達共識,未來將請康醫師協助建置至其病歷的基礎建設,使這些資料庫在未來可做為研究、教學及臨床運用。

  • Connector.

    一院一特色

    神經復健團隊在一院一特色之原則下,附醫主要負責神經復健,聚焦在中風與腦性麻痺者之尖端復健(包括機器人復健、重複性腦部磁脈衝波、經顱電刺激、虛擬實境與科技輔具等) 帶領其他二院一起發展特色醫療,並逐步結合三院神經內外科、小兒神經科、放射科醫師、工程、電機、公衛及基礎學科的老師,如在醫學方面已和雙和神經科胡朝榮醫師合作發展經顱電刺激治療,和附醫神經科袁主任合作發展巴金森氏症之運動與音樂治療,以及附醫影像醫學部陳震宇教授合作腦中風患者復健治 療後影像學上之變化,以及台北教育大學陳友倫教授合作互動式運動軟 體之開發。另外在工程方面,也和台大呂東武教授、趙福杉教授、台科大電機所郭秀顯教授合作輔具之開發……等。

  • Connector.

    特色醫療

    各特色醫療及尖端評估主題皆已確立負責人來領導成員發展。

  • Connector.

    學術研究

    在研究方面,在近一年之時間,期間已發表 14 篇 SCI 論文,另有數篇論文也正在投稿中(如神經與平衡之相關性等)。此外有多篇關於中風者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經顱電刺激、功能性電刺激等論文已被國際會議中報告或接受。

  • Connector.

    計畫申請

    在計畫申請方面,除了有數篇與神經及輔具計畫已通過政府單位(包括科技部、衛福部等)補助外,去年年底也在三院整合下,向科技部申請相關計畫補助。另外,附醫已取得國健署 104-106 年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的計劃。該計劃的 4 大目標分別為:

    1. 1. 建立高品質、高效率、高滿意度的整合性兒童發展評估
    2. 2. 建立完善的後續個案管理及服務工作
    3. 3. 促進院內外早療人員專業成長與交流,提供相關早療社區服務,並參與國健署「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服務品質專案管理計畫」之專家委員,定期參與規畫全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的服務品質。
    4. 4. 持續進行早期療育服務模式之成效與分析、「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研究與推廣。此外,也有其他學校及他校之計畫也獲補助及正在進行中(詳見後述論文及計畫)。

  • Connector.

    教學

    在教學方面,目前已完成教學大綱之訂立,以及部分教材建置。另外,其他未完成之教材也正在建置中。另也積極向東南亞國家招募碩博士生及臨床醫師前來三院進修。已招募到一位印尼醫師 Dr. Adhesri Wahyuni,將於 7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止到三院復健部學習神經復健課程。

  • Connector.

    工作坊

    於 104 年 4 月 19 日辦理神經復健工作坊,主題為「步態與行動輔具科技趨勢」。

  • Connector.

    教授規劃整合

    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復健科、放射科醫師與工程科學之教授規劃

未來規劃


  • Connector.

    資料庫

    未來將完成之資料庫,預計兩個月即將從附醫開始試行,並驗收成效,且將推至三院,更積極推動三院資源整合為目標。並針對腦中風以及腦性麻痺個案進行個案管理與治療成效執行研究分析。

  • Connector.

    醫療結合

    積極結合他科醫師及老師發展尖端復健醫療,尤其是目前北醫在台灣扮演先驅之醫療項目,如機器人復健、脊髓腔內 Baclofen/ Morphine 注射、脊髓電刺激、科技輔具等。並且將尖端復健醫療成果推廣至三院,讓各院的患者能享有北醫體系神經復健的特色醫療服務。另三院各院亦針對 神經復健進行不同研究方向與重點特色,如萬芳 rTMS 等。

  • Connector.

    招募優秀人才

    召募優秀人才並編列預算送年輕主治醫師至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學習 先進醫療,如日本筑波大學:外骨骼機器人之研發與復健。

  • Connector.

    教材建置

    逐步完成更多教材建置。

  • Connector.

    進修招募

    持續向東南亞國家招募碩博士生及臨床醫師前來三院進修。

  • Connector.

    整合相關學程

    整合神經內、外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醫師,及工程科學之教授,開設尖端神經復健相關學程。

  • Connector.

    積極介入服務

    附醫的小兒復健將持續針對高風險個案(早產兒)進行積極介入服務。並將在三院積極宣導與建置腦性麻痺兒童的預防、早期診斷、積極有效治療與復健、輔具訓練與長期照護之完整全人照護。並以請三院小兒復健專業擬定國外專業人員來北醫受訓的課程。

分享此頁面